任职企业战略部门,近期苦恼于无法从各式各样的政策中提炼或者分析出具备相当参考价值的的信息与结论,那究竟该如何从企业业务出发,解读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以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或者换个角度问,有没有关于政策解读的方法论?感谢解答
SaberSun:总结18展望19完全出于兴趣做的总结分析,个人认为还算能看,总结了去年的各领域热点新闻,并做了简单的分析预测,希望能有帮助
我个人认为解读的关键在于两点:
1.从宏观推向微观,特别是在中国,国家政策直接影响行业生死
比如挖矿(挖比特币)行业被列入了淘汰产业,就注定了比特大陆等矿机公司的危机
再比如近期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中俄经济合作将加深,而俄罗斯是天然气出口大国,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的天然气会增加,再结合之前国家推进煤改气的政策就会知道未来天然气产业会兴盛,煤炭行业会衰落,估计不久就会有支持天然气的具体政策出台
2.要从全局着眼,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而不是纠结于一项具体政策,不同周期阶段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
比如这个月央行释放7100亿资金,如果简单的以过去的思维联想认为资金会流向房地产而引发房价上涨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事件的背景是近期特朗普在全世界一系列碰瓷操作导致全球经济前景不乐观,已经有十几家中央银行降准,而房住不炒是国家去年定的调,几个月前银监会处罚多家银行违规向房地产输血更是证明了该基调,而近期股市又跌跌不休,说明资金一定会寻找避险资产,因此短期内金价会上涨(全球来看比特币也有类似属性),而中长期来看,这一波的放水一定会刺激经济,所以股市会存在一波上涨,但再之后的情况则要取决于之后的政策走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再比如这个月地方债发行规模提速,结合几个月前的PPP项目松绑,可以认定继财政去杠杆、稳杠杆之后迎来的是加杠杆迹象,所以以环保工程业为代表的重资产基建行业的现金流情况会改善,但如果企业采用加杠杆盲目扩张策略的话我认为仍然风险很大,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对土地依赖严重,而中央层面已经不怎么支持土地财政,整体经济环境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动荡时期,加之房地产的颓势,以及几个月前的全面放开大城市户口的政策,可见三四线城市的地方财政依然问题很大,所以重资产企业,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有大量业务的企业,应该趁着这波现金流改善努力提升业务质量,寻求高利润创新业务,走精细化发展路线才能走得长久,以环保业为例,可以考虑环保消费市场、生态旅游、绿色金融、绿色地产等
简而言之,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以后就慢慢在这个回答里连载了。懂的马,不懂的手下留情,给别人留下了解信息的机会。我不希望这个答案出圈,就希望对政策研究感兴趣的朋友们看看,就好了。
导论
大家最常问我的问题是,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可以看什么书。额,很遗憾我开不出书单。因为但凡能出版的书,都是没办法在国内政策分析这件事情上有什么信息量的。其实我也没完全搞清楚这个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按理说,国内有那么多开公共管理甚至公共政策专业的大学,怎么就没人客观理性地梳理一下国内政策形成的逻辑和原理什么的。现在能看到的更多是讲政策制定应该怎么样(好多都是套一堆外国时髦理论),而不是它现在是什么样,怎么逆向分析。
或者其实是有这样的研究的,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语言表达上必须做处理,故意弄得非常学术而晦涩,规避风险。我知道前些年有个很出名的相关专业博士论文,研究了某个县城的官场,题目就叫《XX干部》,写得非常真实,语言也好懂,火了一阵子,后来就看不到了。
由于没有比较易得的参考资料,提高正经的政策分析能力这件事,就很大程度依赖个人眼界和悟性了。
框架性原则1 "立正!看齐!"
体制内评价一个政策出台得好不好,首要一条不是看效果,而是看是否对齐了思想。如果思想没对齐,效果越好越糟糕(对拟定政策的人而言)。
所以,分析一切具体政策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现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然后看看具体政策对应到核心思想的哪些字句,把这个逻辑映射的关系理出来。做这一步,对后面深入和持续的开展政策分析非常重要。就好像你去看病,首先得搞清楚应该看哪个科,这是在你见到医生之前就必须搞清楚的。如果挂的科室不对,很可能这个病越看越麻烦。
框架性原则2 没有“空穴来风”,只有“水到渠成”
我们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传统非常讲究政策的“合道德性”,名正则言顺,哪怕是一个实践中很急需的操作性政策,都必须得找件“公德”外衣才能“顺乎人伦”,除非这个政策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公德”问题。我们的很多传统政治伦理现在越来越有复兴的趋势。
所以你会看到一些政策,没在你预料的地方出台,而在感觉“莫名奇妙”的地方露出。比如对游戏版号的批准问题,被放到了青少年防止近视的政策篮子里。是不是觉得,这关联性,你说完全没有吧,也有点,你说是高度相关吧,但感觉这关联的角度有点“刁钻”。这就是为了满足“合道德性”的需求。如果直接从游戏产业的角度出台政策,一定会有人讨论这个政策对产业本身的利弊,但换到防治近视的名义下,语境就完全不同了。
从逆向工程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不要被那件“道德外衣”所吸引迷惑,要看到“外衣”之下的实际指向。假如只是一顿炮轰“其他因素对近视的影响比游戏大多了,干嘛专限制游戏,你怎么不管管学校的作业量呢”,那好,你也就错失了分析政策影响的基本入口。“近视”这是件外衣,没准儿哪天就换成“颈椎健康”了。
分析技术1 历时对比
单纯从行文上看,我们的政策文本具有很强的隐晦感,和弹性极大的解读空间。直感就是,每句话都很概括性,全篇下来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单篇看,很容易陷入这个意义的流沙海洋。破解的办法就是前后对比。像我们专业从事TO B的政策研究咨询的,每个团队甚至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垂类政策数据库,并且核心是把垂类之下各个不同时间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提法措辞的变化史梳理出来。这条线一旦捋清楚了,就很容易看出某个具体话题下政策取向的变化。这种历时研究,追踪的历史跨度越大,对比分析的颗粒度越细,挖掘出分析价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与网上吹水不同,TO B的政策分析是收钱的,付钱的人不仅要你的干货判断,还要你下判断的证据,这也是历时对比在业务上的意义。
做历时对比,除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其实还有一个前置能力条件,就是对政策文本词汇情感态度分析的能力。只有先把单篇政策文本中的各种词汇的情感色彩抓准了,你才能做对比,去分析政策态度是放开了还是收紧了,是越来越放心了,还是越来越不放心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详述。这既涉及到语文基本功,又需要在体制内浸染后对领导语言中难以言说的第六感的培养。
政策解读的问题,关键在于在大局观下看时事。
政策解读要弄清两个根本问题。
(想必题主供职于大公司。本人不从事企业,下面从政府和党史角度分析此问题)
一是政策的制定目的
一定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任务或者回应解决某些时事问题。
虽然多数政策文件,首先就明确表述制定目的。
不过大组织聊天往往不是直截了当的。有些话台面上是不好讲的。
表面上讲政策制定目的是A,很可能主要目的是B,或者,不直接说A,而用某些术语包装一下,以A'的形式表达出来。
新闻联播大家都看,深层认识有几人?
二是政策的制定依据
即思想路线的问题。政策的制定依据,一定植根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形势特点。
所谓“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对于大组织,例如华为等大公司,例如我党这个有9100万成员的超大组织,一些大框架的宏观层面的政策,由于距离人们日常琐屑工作较远,很多人往往无所适从,似懂非懂。
关键在于没有从深层次了解当前的形势特点。
读《毛选》,你会有这样的深刻印象:毛主席总是从国情、敌我特点和形势分析出发,制定一切政策和策略。
搞清楚这两个根本问题,就找到了关键理解点,所谓解读是水到渠成的事。这就需要思维的大局观和关心组织的时事。
例如。我党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极其宏观概念的提出。
窃以为,应当如是理解。
首先你得了解在国际视野下我党当前的形势任务以及弱话语权问题。
毫无疑问,现在国际江湖最大的事,就是中美围绕未来第一把交椅在全球纵横捭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则成为全球灯塔,占据世界食物链顶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退则参考解体后经济阳痿的苏联,广场协议后半死不活的日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这还是乐观预期。弄不好会四分五裂。
争夺武林霸主,这就是最大的形势任务。不是你不想争就可以的。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客观形势决定的,没有退路。
既然是国际斗争,要领自然是拉拢多数人,打击一小撮。这是二十四史斗争的精髓。
美国搞TPP、CPTPP;中国搞一带一路、RCEP、中欧投资协定。各种画圈。
美国在香港新疆台湾搞事情、拉拢盟国打压华为5G;中国搞人民币国际化,石油期货。各种互挖墙脚。
期间,小弟们进圈、站队、反水,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几年,我们正在国际社会努力构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非意识形态的、务实主义的、凝聚全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一套崭新话语体系,并且有意在各种国际场合反复讲、不断讲。
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观等话语,感兴趣同学可以了解下。
细心的同学发现,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讲述这一套话语,总是围绕这两个核心聊天:
(为防知乎违规,就不直接引用讲话了。概括如下)
1始终坚持反着某大国的价值观和行径聊天;
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2始终坚持让其他兄弟国,特别是广大穷弟兄们,感到好温暖、好安全、好有前途。
看见没,这简直是中国站在铁王座旁,面向兄弟各国的竞选宣言。各位弟兄们,这就是我的理念。你们看,以后是我当家大伙过好日子呢,还是美帝继续当老大你们舒坦呢?
那么,有弟兄说了,你叭叭地唠嗑挺好,我就不信这些虚的,谁牛逼我跟谁,谁有奔头我跟谁。
那么,再一个,就更厉害了。绝逼是有计划有预谋祭出的大杀器: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也是有意在世界各国、各种国际场合到处讲。
那么兄弟国们就纳闷了,到底啥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呢?国外追问的,研究的都不少吧。我们看官方的解读,大概是什么新一轮科技革命,东西方力量对比等等,云山雾罩的,就是不说透,越挠越痒。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呢?其实这是哈哈,自问自答,没错,想说的是——
我TM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再强调一遍,现在国际上最大的矛盾是什么来着?中美围绕争夺江湖第一把交椅开展对抗竞争。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些嗑不太好唠直白了: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大变天呀。大当家的日落西山了,以后就是我二当家的做主。弟兄们,同志们,睁开眼睛、提高判断力、看清形势呐,要做时间滴朋友哦,站错队可没有后悔药!
那么,东亚自贸区签不签呢,哎,说你呢!一带一路、亚投行,还犹豫个啥子么?人民币结算不香嘛,来,多整点!联合国投票表决喽,要认真考虑哦!哎,我最近又在地球仪上画了一个圈儿,不来就晚喽。
请记住,思想斗争的制高点是历史解释权。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下太祖亲自主持起草的《六大以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
两文祭出,直接核平了在党内称霸多年的以王明为首的海龟留苏理论兔高级群体,连个渣都没剩!自此,这帮政治群体,就再没市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历史的研判。
妙就妙在,我只在国际社会和弟兄们聊聊世界历史,当然是,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特点,谈我眼中的历史走势,别的,我可一个字都不讲的。
潜移默化呀!这个历史观在全球深入下去,支持哪、拥护哪、跟谁走,老弟们只会比赵匡胤的弟兄们更666。
所以政策的制定,一定是服从服务于组织的目标任务,并且植根于当前的客观实际和形势特点。
毛泽东则是这方面的大行家。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即政策和策略,是毛泽东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他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
我们读《毛选》读党史,总是大量接触到“路线、原则、方针、政策、策略”等话术。直到今日,官方话语体系也是如此。
对个人来讲,生活中,如果一个年轻人办事靠谱,可能就被老人夸赞说:这小伙子办事有“章程”。
党的政策也好,公司和个人的章程也好,都是行动的指南。
毛主席指导工作总是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势分析,由此制定指导原则,再按政策和方针办事。
比如,在《论持久战》中,他首先从强弱、大小、多寡、进步退步四个矛盾方面分析了中日特点,再由此推导产生一切政策和策略。
这些特点(中日四个矛盾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
从中日客观实际分析出发,“发生出来的一切东西”,就是全民族的行动指南:持久抗战、统一战线、敌后游击战等策略系统,以及具体在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的战术原则。
依据客观形势制定一切行动的根据,这就是“思考问题的根子”,执一而御百。
题外话。
下面教你从任何对抗竞争中胜出的绝密算法——从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看毛泽东令人惊颤的思维模型。
放一个目录
甲:毛泽东分析抗日战争的顶级思维方法
乙:毛泽东思维方法的根本特点
丙:毛泽东思维方法的数学建模
丁:该思维模型的实际操作应用
【壹】教你从任何对抗竞争中胜出的算法——从一个典型案例看毛泽东令人惊颤地思维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6845504【贰】为什么要联系地看问题?一个案例看毛泽东如何开启上帝视角、全景式分析观察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338223【叁】如何把握关键、剑指要害,看毛泽东“庖丁解牛”式分析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184853【肆】“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毛泽东思维方法的最深层特征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352751我是遨游之舟,专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套心法,欢迎关注我
从法律从业者的角度,粗略回答一下解读政策大概有哪些角度:
1. 了解总体政策导向
理解任何一个具体政策的起点是了解这个政策所处的总体政策导向是什么。进一步说,总体政策导向又有三个具体的维度:
(i) 仅就某份文件而言,其中表达的政策导向是鼓励的、支持的;还是反对的、禁止的;
(ii) 政策导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是过去鼓励现在反对,或者是过去反对现在更严格执法,亦或是过去反对现在要逐步放开?
(iii)这个政策导向背后的理由是什么?是鼓励科技创新,是扶持发展某个特定产业,是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是防止某个领域的系统风险?
举例来说,我国在P2P领域的政策导向就经历了鼓励金融创新和行业规范发展到严格禁止的一系列变化。经常有财经自媒体不理解政策导向的变迁和背后的理由,盯着某个特定时刻的特定政策的文辞表述来解读政策,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2. 了解总体监管体系和框架
理解任何一个具体政策的另一个前提是理解我们国家的整体监管体系和框架。
最直白的例子是,想要了解上海自贸区的某个政策,就先要了解“自贸区”在我们国家的整个监管体系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自贸区”的设立基于何种政策导向?“自贸区”拥有何种权限、承担何种职能?上海的“自贸区”和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是什么关系?上海的“自贸区”又和海关、外汇管理局又是什么关系?
同样的,理解税收问题之前至少要了解国税和地税是怎么回事,理解土地问题之前至少要知道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等等。不理解这些基础的制度和监管体系,那所有的分析解读都是胡说八道。
这个话题下还有一个值得专门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政策是具有延续性的而非全新的,所以对于外行来说,看到一个新政策首先要想到的是去查之前的政策是怎么样的。很可能这个政策的内容古已有之,并且早就内化为监管体系和框架的一部分。
3. 了解政策所调整对象所谓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政策都有调整的对象,了解政策调整对象当前的现状同样是理解政策的前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你不知道某个城市当前房价是涨是跌、交易量是高是低,又怎么理解这个城市当前的房市政策呢?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你未必能够了解这个城市真实的房价变动水平、更难了解这个城市的财政状况。
其实熟悉以上几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政策的动向。很多政策对于外界来说是全新和突发的,对于业内来说却可能是“早就应该如此的”、“等很久了”。
4. 仔细阅读和研究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措辞
我们都是普通人,无从了解政策制定的内部过程。所以只能通过政策的细节文辞取舍、特别是同一事项前后政策的措辞变动、或者同一文件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的措辞差异反过来推测差异背后的原因和考虑是什么。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相信,所有政策使用的措辞都是认真仔细反复推敲获得的,可以从中理解政策制定的良苦用心(或者一厢情愿)。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从某些特别不讲究、特别粗制滥造的措辞反推出某个政策的制定过程非常仓促草率、或者制定者的立法水平非常糟糕,这些信息同样是有价值的。不过这些就需要长期实践来积累经验,而且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从字里行间理解政策的微妙之处,有些人只会书生气地“死抠字眼”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以上四点也是常规解读政策的标准答案,不过其实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维度需要考虑。
5. 政策制定者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假设所有中央部委发布的政策都忠实地体现了国家的良好意志和导向。相反,我们无须讳言,某一个特定政策的背后,政策制定的过程可能存在着仓促成文、敷衍了事、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水平低下、缺乏预见性、特定部门跨界揽权、中央和地方观点不一等等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甚至出现在某法规的制定者收受贿赂,刻意在法律中给行贿者开后门的个案,有兴趣的人可以以“立法腐败”为关键词自行检索。
所以在理解某一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政策制定者可能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这些缺点和不足给某一政策带来的具体影响。
6. 政策会落空甚至会被违背
所有的政策都不是自动实施的,而是由各级政府机构和更广大的企业和个人共同实现的。所以不能天真地认为某个政策可以按照制定者意图得到实施,相反理解政策的时候同样需要考虑某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政策很有可能在实践中大幅走样,甚至彻底的背离。事实上,有大量政策本身就是为了检查、纠正或者补救既有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制定的,比如清理不规范的财政补贴在过去十年中就发生过好几轮了。有时候某个特定政策的解读甚至可能沦落到特别悲惨的境地:某部门某老师过去就有收受贿赂的谣言,新政策出台后,某老师吃拿卡要的机会更多了。
当然,上面所有的其实都是废话,真想要解读好政策,关键在于经验和积累,而不是空洞的道理和思路。
先讲第一种,战术型、行业性、个别领域的政策
其实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很多在政策发布的“新闻通稿”和“答记者问”当中会写的很清楚明白。而且也会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解读。比如说
一是这个领域当前的形势情况是什么,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二是这个领域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或者说现行政策对于该领域发展的最大制约是什么。
三是这次调整,是具体调整了什么东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过怎样的研究论证。兄弟部门和社会公众是意见是什么。
四是这种调整预期会有什么效果。
很多情况下,“看原文”“看官方解读”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看媒体分析反而容易有偏差。
但如果你对这个领域了解很少,那看不懂,也是非常非常正常的。毕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专业性。
第二种是战略性、全局性的。这个不是考验某行业的积累,而是需要持续对历史,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国际格局时代变化进行观察思考。
也会有很多解读材料、辅导材料,能够帮助学习。